微信开启了社交时代,但是随着短视频的兴起,微信开始了反思。今天抖米云商的小编发现了一个内测五个月的视频号。
自产品发布以来,视频号里不仅“中年大叔”有增无减,对其评价同样褒贬不一:有人认为视频号要打败的不是快抖,而是微博;还有一种声音称,短视频品牌占位上已有快抖涌现,视频号想跳出来会非常难。
众说纷纭间,微信视频号走到哪一步了?跟着抖音小程序开发的小编一起看看吧:
从用户规模上看,视频号并未全量开放,微信12亿月活还未被彻底激活;从产品角度出发,如今功能相对简单的视频号,势必会快速迭代;再拉长时间线,如今视频号的入局与热议程度,与当年微信公众号的红利阶段如出一辙。
简单总结一句话:视频号可能已经成了。
叩开红利大门
视频时代到来,这是滋养视频号成长的“市场土壤”。
自2016年起,抖音、快手相继崛起,伴随移动网络速度的迭代优化,以及用户内容消费逐步碎片化,短视频正取代图文成为重要的信息媒介。
QuestMoblie数据显示,2020年春节,正值新冠疫情期间,短视频使用时长占比达到17.3%,排名细分领域第二位,仅此于社交通讯应用。
疫情期间宅家隔离的用户,将大量时间投入到短视频上,足以见得短视频作为新内容形态的吸引力,这不仅将是短视频平台增长的窗口时间,更是内容创作者的红利期。
之于微信,视频时代更是内容创作的转折点。
3G和4G时代,微信公众号敲开了图文新媒体时代的大门,带动了传统媒体向自媒体的转型,同时保证了微信在内容端的持续影响力。简单理解,如今微信公众号已经是大量媒体、企业首发新闻信息的第一通道。
但视频时代勃兴,图文时代正褪去曾经的光芒。
张小龙就在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反思称:
“公众平台原本想取代短信成为一种连接品牌和订阅用户的群发工具,我们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,使得我们在短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。”
不仅如此,由于公众号数量的泛滥,短视频内容的勃兴,微信公众号早已挥别曾经的光辉岁月。
新榜数据显示,2019年公众号平均单篇阅读量1423,同比下降24%。
微信公众号打开率、粉丝转化率双双下滑,不仅宣告着公众号红利期结束,更代表着图文内容加速切换到视频时代。极具冲击力的短视频,受众显然比文字内容更广泛。
为迎接视频时代的红利,微信一直在下功夫,从时刻视频、到微视30秒视频同步至朋友圈、再到公众号短视频直接进入“看一看”信息流,微信没有放弃短视频。
关键问题在于:无论时刻视频还是微视同步,其内容都分散在微信的各个板块中,并未在社交流和信息流内集中呈现,时刻视频的入口也被折叠到朋友圈的顶部。
没能啃下短视频市场的硬骨头,微信视频号正式出山。
从产品设计上看,视频号入口在朋友圈下方,可谓微信功能中的一级入口,并且收到新信息后还会有红点提醒,这和朋友圈新动态的提醒如出一辙。如此明显的用户提示设置,自然也更容易培养用户的视频号消费习惯。
这样的产品设计足可见微信对视频号的重视。另据中国经营报报道,早期入驻的部分科技商业类博主,甚至是张小龙亲自邀请的,这一现象在过去极为罕见。
不难看出:在倾注大量资源之际,视频号绝对称得上微信的又一款战略级产品,也如同笔者此前的分析,视频号将是腾讯在短视频领域的最后一战。
同时,与快抖相比,视频号也有着过人之处。
在算法上,快手、抖音都以兴趣推荐为核心,前者坚持公平普惠的社区原则,当视频热度达到一度阈值后,曝光量会持续下降。
与之相比,抖音算法有所不同:
用户发布后的内容会被推荐到200-300人的初始流量池,并随着用户观看、点赞和评论等数据的增长,持续增加推荐权重。抖音还会挖掘数据库中的“优质老内容”,持续增加曝光并推荐给更多用户,大量数月前发布的短视频,也会被推荐到抖音首页。
底层技术虽有细微差异,但快抖都面临着相同现实,即头部内容强者恒强,腰尾部创作者的积极性难被调动,并且会迅速流失,视频创作与消费的“二八现象”极为鲜明。
在快抖内容“中心化”的趋势下,视频号要从中突围。
众所周知,视频号背靠微信的12亿月活,庞大流量池更意味着丰富的社交关系,而视频号让内容得以在微信社交流中传播。简单理解,即使用户视频号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,亲戚、朋友仍然会是你的第一观众。
内容绑定社交关系,这是快抖一直在发力但未曾成功的事情,不仅因为快抖是弱社交连接,更关键在于快抖的算法机制,决定了用户与创作者不可能建立真实社交关系。
不可否认,优质内容的受众更广泛,头部效应更明显,视频号也是如此,但在头部内容之下,基于微信的社交关系,原生态的真实创作者依然有自己的一片天地。
所以,相比于以优质内容追逐流量,视频号更看重丰富的真实内容生态。这无疑是留给广泛微信用户及创作者的窗口期。